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的四大动力
来源:中国保理
自2012年下半年商务部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商业保理试点以来,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迅猛。市场认知度稳步提高,政策法规环境逐步改善,业务需求日益扩大,服务的行业领域不断扩展,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不断涌现,风控技术日臻完善,融资渠道不断拓展,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取得较大进步。2017年及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认清行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索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已开业商业保理企业超过千家
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统计,截止2016年12月31日,全国已注册商业保理公司数量达5584家(不含注销和吊销企业数量),其中深圳4051家、天津430家、上海422家分别占据前三位,三地合计占全国注册企业数量的87.8%。另据测算,2016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融资余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服务的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可以说,自2013年以来,我国商业保理注册企业数量、业务量和融资余额已连续四年实现成倍增长。
根据各地商业保理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深圳前海地区注册企业开业比例约在12%,其它地区商业保理公司开业比例约在40%,全国已注册企业开业比例约在20%。据此推算,全国已开业的商业保理法人企业数量将近1100家(另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提供的数据,2016年在该系统中有登记记录的商业保理公司数量为1054家)。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当前我国商业保理行业还存在着政策法规不完善、“营改增”后税赋增加、国际保理业务无法开展、融资渠道亟需拓宽,以及征信困难、人才短缺和少数企业超范围经营等问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广大企业共同努力,尽快加以解决。
二、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的四大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良性变化,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同时注重发挥保理业务在降低大企业杠杆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总体环境更加适宜于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推动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如下四个方面:
1.经济信用化深入发展,保理需求旺盛、潜力巨大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80%以上依靠银行信用证;而今,随着国际买方市场的普遍形成,赊销贸易已成为主流。据SWIFT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赊销占比将由2012年的82%上升到91%。国内贸易也是如此,据商务部研究院调查,我国企业开展信用交易的比例已超过80%。可以说,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信用经济时代。
随着企业赊销比例加大、账期延长,企业应收账款规模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规模为7.03万亿元,到2016年底,已达到12.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9.6%,继续保持高位。五年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增加了5.57万亿元,增长幅度达80%,平均每年增加1.11万亿元。
大量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必然造成企业负债率(杠杆率)越来越高,财务风险越来越大,利息支出越来越多,企业效益越来越差,严重时将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和破产倒闭。目前,中国非金融企业的负债额达到100多万亿,接近于GDP的两倍,每年支付的利息,相当于年度GDP的增量。长期下去会掏空实体经济,提早进入产业空心化的时代。
在我国大企业高负债高杠杆率的同时,我国小微企业则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商业保理通过加速应收账款流转,可以有效盘活企业流动资产,增加企业现金流,增强企业活力,因而成为企业去杠杆、降成本、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由于银行保理受市场风险加大等因素影响趋于收缩,企业应收账款融资需求加快转向商业保理市场,为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2.产业金融化方兴未艾,商业保理业务成为投资和发展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的商业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扩展到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保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能够稳定、高效运行,才能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实体经济本身的赢利能力很弱,而金融的回报率相对较高。很多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通过发展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成立融资租赁、保理公司、消费信贷公司等,解决本供应链内企业甚至终端消费者的融资问题,从而拓展了企业的盈利渠道,疏通了供应链的资金流,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客户粘度,也使供应链更稳定、高效,更具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保理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产品自然成为产业金融投资和发展热点。
3.交易在线化快速发展,拓展了保理的服务领域、降低了保理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我国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在线交易比例逐年上升。2016年,我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12.6%,比上年提升了1.8个百分点。在线交易突破时空限制扩大了交易范围和交易规模,实现了交易信息的透明化和交易过程可视化。那些原本经营不够规范的中小企业,因为在线交易而走向规范。数据的积累,可以对其支付能力、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有效降低保理服务风险和成本。那些原本没有国定资产可以抵押的中小企业,通过保理获得融资的机会得到提升。
4.资产证券化探索前行,扩展了保理公司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资本流动速度太慢,导致虽然货币发行越来越多,但资金使用效率低,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不愿进入实体经济。通过将实体企业、资产和产品进行证券化,可以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加快资本流动速度。从2011年国家重启资产证券化市场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2014年发行开始加速,2015年迎来井喷式增长。在商业保理领域,2015年5月19日国内首单保理资产证券化产品—“摩山保理一期”在上海证交所成功发行,方正保理、京东保理、海尔保理等也相继发行了证券化产品。上述企业的成功尝试,疏通了商业信用向市场信用转化的通道,展现了金融脱媒的巨大魅力。与此同时,各地成立的金融资产交易所、交易中心,以及各类信托基金、互联网金融机构等也为商业保理行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虽然保理资产证券化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毫无疑问,它将是保理公司的重要融资渠道,将大大降低保理公司对银行信贷和股东借款的依赖,对保理资产的快速流转、突破保理公司的融资瓶颈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商业保理将成为我国贸易融资和风险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
商业保理作为提供创新型贸易融资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现代信用服务业,基于信用转移机制,是最适合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工具,具有逆经济周期而行的特点。越是经济下行传统金融工具收缩之时,商业保理的需求越是旺盛,发展速度往往也越快。从需求端看,经济下行时银行收紧信贷,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难获得低成本融资,从而对商业保理的需求进一步放大;从供给端看,经济下行期商业保理公司具备更好的议价能力,有动力扩大供给,为更多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和管理服务。同时经济下行期企业的信用风险更难把控,而商业保理公司凭借对细分行业供应链的深入研究和了解,通过与交易双方的直接接触和尽职调查,辅之于外部征信渠道,能做到精准评估交易双方风险,将融资匹配给应收账款质量较好的供应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保理业务一直以数倍于其GDP增速的速度增长,欧洲地区的保理业务更是连续数年保持6%以上的增速。近三年来,虽然我国银行保理受信贷收缩影响出现了连续下降的状况,但商业保理却连续四年实现成倍增长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的利好政策推动下,商业保理行业将迎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降低大企业杠杆率、健全商务信用体系方面,商业保理行业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总体判断,基于整体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只要商业保理企业坚守保理业务本质、遵循发展规律,专注细分行业领域,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融合创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紧密合作,一定能够实现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上下游企业)信用链、疏通(中小企业)融资链、支撑创新链(企业主体)、提升(中小企业)价值链的目标,助力我国实体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2017年,我国商业保理企业数量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会下降到50%左右,已注册的公司将出现一定比例的注销和吊销的情况。预计到2017年底,商业保理企业存续数量有望达到8000家左右,其中开业企业预计达到1500家左右,保理业务量有望达到8000亿元,融资余额有望达到2000亿元。到十三五末,我国商业保理业务规模将达到万亿级规模,占到中国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贸易融资和风险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