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银行保理 商业保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商业保理专委会
我们看四大银行,四大银行案件数量占到全国的60%,金额占到50%,保理公司的涉案数量及金额在急剧增加。伪造买方公章、伪装基础贸易合同、伪造增值税发票、伪造送货单、仓单、对账单、串通买方配合作假都是典型的保理业务风险。如何识别风险是考验大家的一个课题。
据统计,全国的保理公司涉案已经超过400件。从2015年保理公司占诉讼案件的6%增加到2016年年末的10.7%,整个比例是非常的惊人的。涉案金额从过去占全国的0.2%,就两年的时间,到现在占全国的7%。保理公司的诉讼能力比银行差很远,这是我们行业的现状。
(一)境遇相同
和银行相比,商业保理行业有一些相同的境遇,我们国家的法律是从大陆法系演变过来的,而保理和融资租赁,包括信托都是英美国家制定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商业保理和银行保理都在相同的司法环境里。
(二)痛点不同
首先税负的问题是一个重点,特别是营改增之后的问题还有待解决;第二是融资渠道狭隘;第三是征信问题;第四商业保理行业的同业市场还在搭建的过程;第五是监管问题。如何解决备案制问题、风险计量、风险集中度、业务报告、信息披露、系统管理、信用记录和风险测评的问题?
(三)生存之道
保理公司数量在2年时间里急剧增加,业务规模大幅增长、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市场不断细分化。
自商务部2012年315号文发布,批准开展商业保理试点以来,商业保理公司数量从2012年的84家急剧增加至2015年的2514家、2016年12月的超过5500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亿元的商业保理公司超过30家;股东具有上市公司、央企背景的商业保理公司超过100家,大大提升了商业保理行业整体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有助于推动保理行业规模化发展。
业务规模大幅增长。2012年以来,商业保理行业的保理业务额从2012年的10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000亿元,2016年的5000亿元;保理融资余额从2012年的5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00亿元,2016年的2000亿元。
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商业保理行业在业务模式和产品种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部分商业保理公司已突破“融资”这一单一模式,开始为客户提供应收账款管理、催收、付款保证等综合性信用服务。相对传统金融行业,商业保理行业更注重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为特定细分市场或细分客户群体提供专业化应收账款管理服务。
市场不断细分化。通过对细分行业的纵向挖掘和产业链的深度渗透,为特定客户群体提供综合应收账款管理服务,不仅能够满足众多中小企业提升资产利用效率的诉求,也是未来大多数保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几乎所有行业都开始出现保理公司的身影,比如商超行业。当然这也是有争议的,争议的主要来源还是法律的问题。部分人认为工商和超市之间不是买卖关系,虽然我们和商超签了合同、开了发票,但是这种发票可以随时退回、冲销。这就是依托核心企业来做保理业务。比如,现在的电商几乎都有自己的保理公司,京东白条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再比如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做海外购物退税,实际上是个商业行为,这借助第三方的支付工具做到了我们之前靠人力、物力所达不到的贡献。
1、银行保理:供应链金融
2015年5月7日,中国银行入驻阿里巴巴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一达通”,成立首家“嵌入式互联网单证中心”,为平台上的外贸公司客户提供保理池框架下的在线直通车融资服务。一方面,外贸公司可获得相对信用额度更多的融资款项;另一方面,融资银行以线上对外贸公司直接的保理融资,取代原先对平台企业信用类融资或单笔线下融资,可在降低授信风险的同时,提高放款效率。
银行业保理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切入供应链金融,而不仅仅限于由核心企业承担主导角色。 银行业保理需要以客户为中心,解决银行内长期存在的产品碎片化问题,打破产品部门之间的隔阂,整合资源、提高跨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规范完善交易银行服务流程和风险标准化操作。
2、互联网对商业保理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商业保理公司更多地使用新信息技术以实现买卖双方交易付款准确、数据及时搜集和过程全面监控。
服务对象:从大中型企业向小微企业、甚至个人延伸,从商业贸易领域向消费领域延伸;
产品设计:从传统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向基础设施行业和民生领域渗透,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延伸;
获客模式:从正向零散获客(正向保理)向反向批量获客(反向保理)转换,服务没有地域限制。早期保理公司的工作人员拿个本子,一家一家打电话找客户做应收账款业务,现在根本不是这种模式;
风控模式:从传统征信手段(依靠企业传统财务指标分析)向大数据风控转变;
运营管理系统:从传统管理信息系统向全程在线、实时动态、全面管理转变(动态风控);
融资模式: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渠道向主向直接融资(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交易所)为主转变。
对于商业保理公司,应对的方式基本上是从互联网思维出发,互联网金融不会缺席保理商的发展进程,保理商将学习以“互联网+”的思维出发,在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场景中寻找可转让的应收账款,在可依赖的海量交易和数据基础上嵌入标准化保理产品。保理在互联网场景的切入点在哪里?有现金流和时间价值的场景,就有保理业务的机会。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切入。
第一个切入点:供应链。核心企业将纷纷成立自己的保理公司,直接向熟悉的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银行和无产业背景的商业保理公司将被边缘化。
第二个切入点:消费金融。类似于京东白条对于个人消费者产生的应收账款,由保理商向电商平台提供专业的消费行为分析、信用数据挖掘和风险控制服务,整体打包,并负责消化受让的债权后,支付即期现金流对价。
第三个切入点:垂直行业。一些旅游网站的订票服务、外卖订餐APP、校园内一卡通等平台,以及其他更多垂直行业和消费场景当中,可以由保理商介入增加赊账功能,提供比信用卡、小微贷款更强大的产品,在刺激消费行为的同时获得更多保理业务。在有效资产配置的情况下,保理可以存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3、供应链发展与保理机遇
全球供应链迎来新一次的重组,中国企业在互联网经济推动下,供应链模式正面临快速转型和创新,爆发出许多创新的供应链新模式。相应的机遇(中国供应链的创新点):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陆续颠覆供应链技术创新,出现了期货链,很多公司都在做研究,很多公司还在进行平台化的服务;企业混合型供应链组织模式正在出现;供应链金融模式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供应链平台化服务格局初显。
拟出台的保理业监管政策,商务部从2012年开始起草商业保理企业管理办法,是鼓励商业保理公司的成立,但是有相应的监管方式、准入的业务范围以及限制和风险计量的控制。
关键词:商业保理 | 供应链发展 | 利海保理 | 利远资产管理
本文不代表网站观点,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