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保理资产”?从“应收账款”演变而来!
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保理”成为金融界炙手可热的名词。说到“保理”,就涉及到“保理资产”,那么,什么是“保理资产”呢?利远小编和大伙一起来探讨探讨。
“保理资产”在蜕变成保理产品之前,在财务报表中的名字叫作“应收账款”。它是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周转不灵甚至会关系到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
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现金流存在一个“剪刀差”,这是由于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造成的。企业业务发展速度过快,现金流就跟不上了,反而更容易出问题。其中最要命的就是这个“应收账款”,多了企业主开心,因为是可以计入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同时多了又不开心,因为它只是账面上的一个数字,还没变成现金,不能去继续购买原材料、发工资、偿还债务……那么,这个让人欢喜让人愁的“应收账款”我们就拿它没办法了吗?当然不是,我们保理业务在此时应运而生了。
首先,“应收账款”怎么来的?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家为了促销而赊销,或者为了减少库存而赊销,于是就产生了一定的账期,赊销的这部分也就成了应收账款。近年来,此种经营模式也渐渐发展成一种趋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而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科目中就出现了一项“应收账款”。
其次,“应收账款”是怎么变成“保理资产”的?
“应收账款”作为一项流动资产,其变现能力却不强,因为它是建立一个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商业信用不同于银行信用或政府信用,由于其信用主体的复杂多变无法进行准确的度量。这时候需要我们把商业信用变成金融信用,由专业的机构来评判买方信用,并把“应收账款”转化为一项交易性的金融资产。这里的专业机构我们把它叫做“保理公司”,经过转化的“应收账款”我们把它叫做“保理资产”。
再次,“应收账款”在财务报表中是怎样变化的呢?
1、完成“应收账款”的转让,“应收账款”从流动资产科目中余额减少;
2、完成保理融资后,货币资金增加;
3、买方付款后余额退还,“应收账款”余额减少、货币资金增加。
(或者1、短期借款增加;2、货币资金增加;3、买方付款后余额退还,‘应收账款’余额减少、货币资金增加。)
就这样,“保理资产”完成了在财务报表中的轮回转世。无论中间通过何种产品结构,使用何种结算工具,说到底就是“应收账款”在账期内提前折现的一个过程。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就是货币现金的增加,这过程当中还会有短期借款、应付票据等科目的额度增加。
更厉害的是,“应收账款”不仅可以通过保理业务做成“保理资产”,更是可以摇身一变,变成高大上的标准化金融资产。提到ABS(资产证券化),这可是近几年来金融圈子里耳熟能详的热门概念了。“保理资产”的基础资产包括“应收账款”、“未来收益权”、“租金”等作为一种债权或者任何一种未来可以产生现金流的权益,这种虽然流动性不强但可以测算出准确的金额的资产,是非常适合用来做标准化产品进行融资的。“保理资产”经过资产梳理、资产评级、资产增信、结构设计、发行销售等一系列工序,最终成为市场上流通的证券化产品。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 商业保理 | 应收账款 | 利远资产管理集团
本文不代表网站观点,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