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理业务存在的3大类风险
来源:中国保理
2016年国内商业保理融资已达到5000亿元的规模,预计今年会达到8000亿元,明年有望突破万亿。保理作为供应链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企业普遍的融资渠道。但是,受国民经济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影响,国内保理业务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风险,和保理有关的信用违约案例时常见诸于报端。投融资领域有句经典名言:有资金流的地方,就会有雷区的存在。那么,保理业务的雷区在哪里呢?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两大方面。具体来说,即买方信用风险( 赊销风险):应收账款转让与受让是保理业务的核心,借款人与还款人分离是其与贷款区别的显著特征,是保理业务的关键风险.卖方信用风险: 卖方客户通常作为国内保理业务的申请主体(定向保理除外),其信用状况的优劣,经营实力的强弱都会对保理业务产生重要影响。
1、欺诈风险:客户为达到融资目的,在并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是通过伪造变造发票、构建虚假合同等形式套取资金;
2、拖欠风险:买方企业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付款使保理商无法及时收回融资款;
3、坏账风险:卖方企业应收账款不能按照发生数额回收,转化为保理商的坏账风险。
二、法律风险
保理业务的最大特点就是获得融资方和最终还款人二者分离,银行不得不承受由于这两者分离所带来的风险。从保理业务的整个过程来看,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应收账款的合法性:即债权是否合法有效。若保理商受让了法律明文规定不得让与的应收账款,就会面临法律风险;
2、合同瑕疵风险:如果买卖双方出现了履约瑕疵,很可能出现贸易纠纷,倘若保理商陷入此类纠纷,必将对保理融资的安全回收带来负面影响;
3、转让风险:保理商未按照法律规定的“应收账款转让通知”方式操作,进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业务发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尽职调查阶段:在客户和应收账款的选择上,为有瑕疵的应收账款办理保理,缺乏对双方贸易背景真实性调查
2、操作设计阶段:在签订保理协议的过程中,由于保理协议内容不完善、条款不全面、约定不受法律保护等情况,导致在具体操作及后续的执行上出现困难;
3、贷中管理阶段:对于受让的增值税发票、商务合同、提货单等单据,由于经办人员对单据审核不仔细不到位而造成假单据真融资的情况和其他违规行为;
4、贷后回收阶段:保理商给客户融资后,经办人员忽视了对卖方应收账款的回收监督,使得客户将款项挪作他用,保理商融资款回收便会出现困难。